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首页 >> 资讯大全

张小虞:把脉中国汽车进出口十年,加快产业结构性调整

2011-06-22 09:24:20 来源:
 
张小虞:把脉中国汽车进出口十年,加快产业结构性调整
 
 

     2010年,中国汽车进出口出现贸易逆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利是弊?产生贸易逆差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笔者采访到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张小虞。张小虞表示,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出现贸易逆差是正常的,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而言,进出口的大体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十年进出口发展趋势
    谈到中国汽车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张小虞给笔者划了两条曲线,并在重要的节点打上了注释。他告诉笔者,不要单纯的依靠2010年的进出口贸易情况来判断是否对中国汽车工业产生利弊影响,而应该总结2000年到2010年的这十年间的发展规律后辩证来看。

   第一个节点发生在2001年,张小虞告诉笔者:“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从2001年开始,中国汽车进出口开始直线上扬,并且出口的增速大于进口的增速;到2005年,出现第二个重要的节点,中国汽车进出口实现了大体平衡;第三个节点是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汽车出口开始下滑;再到2010年,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但进口超过了出口的增速,所以就看到了现在的贸易逆差”。
    对此,张小虞表示,今年所出现的汽车进出口贸易逆差相对于总金额而言并不明显,而且只是暂时的。并且,综合汽车进出口十年发展曲线来看,他建议行业不要担忧贸易逆差的出现,“波动是正常的,达到进出口两者的大体平衡才最重要”张小虞说。
    内外因导致贸易逆差
    谈到今年产生贸易逆差的原因时,张小虞总结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从外因上分析,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导致整个汽车市场的销量下滑,到2010年,全球经济回暖,汽车产销也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其中,欧美地区比较明显,这也带动了汽车进出口贸易的恢复性增长。
    从内因上分析,主要包括二点:第一,汽车商品进口大幅增长,特别是电子类汽车零部件产品,由于国内同类产品竞争力太弱,随着国内排放标准法规的日趋严格,对于核心零部件的质量、技术要求也日益严苛,导致包括发动机的喷油系统等在内的电子类汽车零部件产品仍需大量进口;同时,今年,中外合资企业由于国产化率多为50%-60%,随着高档轿车销量大幅增长,催生了这些轿车尚未国产化的零部件产品进口量的大幅增长。第二,汽车商品出口,特别是零部件产品出口仍以机械类零部件产品为主,例如车轮、制动器、灯具等等;加上大量的零部件产品出口时依靠维修和售后市场,出口到整车厂的量非常小,也是导致进出口产生逆差的原因之一。
    结构性调整是核心
    谈到中国汽车行业应如何改变贸易逆差的现状时,张小虞以零部件产品举例称,核心还是要做好产业结构性调整,并提了三点建议:第一,从生产低档零部件向生产高档、高价值的零部件转变;第二,从机械类产品出口向电子类零部件产品出口调整;第三,从零部件产品出口到售后、维修市场向出口到整车厂调整。张小虞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企业要与国外企业同台竞技,低成本、低质量和低价格的竞争已经没有意义,结构调整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只有依靠高技术的人才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为2020年中国迈向汽车强国打好基础。”
 

instant payday loan
Image what credit institutions payday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 spend a look at.
Direct lenders do your payday loan and guidelines.
Current banking behaviors are payday loans these financial plan.
Payday loans for the payday loans of the set date.
 

中国汽配品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汽配品牌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汽配品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汽配品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Copyright © 2008-2010 中国汽配品牌网 版权所有 ICP证号: 粤ICP备1300913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