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首页 >> 资讯大全

媒体称贵州等南方五省缺电将成常态

2011-09-02 09:16:12 来源:
 

核心提示:南方电网公司8月31日下午再发通报,称贵州等南方五省区缺电情况加剧。缺电因干旱缺煤导致,水电火电均供电短缺。分析称南方缺电或促使政府加强水电投资、加快火电核准,并解决电煤矛盾。

“西南地区旱情加剧,南方五省区供电全面告急。”南方电网公司31日下午再发通报,全网电力缺口已近15%,而南方五省5年来最严重的缺电情况还在不断加剧。

今年7月下旬以来,水煤双缺的南方电网屡发缺电预警。分析人士指出,这可能促使政府加快核准一批火电项目,但只要煤电联动机制未形成,南方五省的缺电局面就会成为常态。

黔桂现红色预警

南方电网日前“警示”:广西、贵州两省区进入电力供应红色预警状态,电力缺口分别接近40%和35%,贵州省已于8月26日正式启动应对旱灾省一级救灾应急响应。这也是8月以来南方电网发布的最为“严重”的缺电预告。

8月初,南方电网预计,三季度全网最大电力缺口可能达1200万千瓦,总体缺电8%以上。而截至8月30日,南方电网便称,全月有14天错峰负荷超过千万千瓦,最大错峰负荷达到1479万千瓦,即电力缺口近15%。

“存煤、来水情况低于预期是主要原因。”南方电网相关人士介绍,水电占南方电网供电比例的30%,而8月份至今,红水河、乌江流域来水偏枯分别将近9成和8成,目前两大流域蓄能值25亿千瓦时,同比减少85%。

另一方面,受缺煤、煤质差、机组检修等因素影响,南方电网区域范围内的火电机组停运及出力受限严重,广西、云南、贵州分别影响出力147、573、559万千瓦。

另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人士介绍,针对南方五省缺煤的情况,主管部门并没有主动干预,发电企业电煤库存没有明显提高,冬季枯水期到来后,南方电力缺口很可能继续加大。

倒逼煤电联动

针对水电靠天吃饭和出力不足的局面,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认为,南方电荒或促使政府加大对水电水利工程的投资,从而给大型水电项目投资带来投资机会。他指出,水力发电不给力的关键原因是水资源调节能力不强,如果大坝蓄水能力强一些,即便进入枯水期,也可保证水力发电。

然而,一位券商研究员指出,自2010年以来,国家加快了大型水电项目的审批,只是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周期在6-9年,短期内难以解决水电站调解能力的问题。解决南方电网的缺电局面,则需提高火电积极性,但火电企业因煤价上涨而大面积亏损。

中电联公布的今年1-7月份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显示,前7个月,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业务亏损额达180.9亿元,同比增亏113亿元。另据上述研究员介绍,为应对“电荒”,主管部门虽然加快核准火电项目,但由于发电即亏损,部分火电企业开工的积极性并不高。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指出,火电仍占南方五省用电量70%的比例,如果火电出力较大,南方电网的电力缺口将减小。他认为,由于电厂买煤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电煤库存不足,如遇上突发事件,就会导致局部电力短缺。

“此次南方五省也加入电荒行列,这可能迫使主管部门解决煤电矛盾。”林伯强认为,缓解电荒的关键在于理顺煤炭、发电、电网这一产业链的关系,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煤电联动,即当煤价大幅上涨时,通过主管部门协调要求每个环节都消化一些,同时辅之其他政策来补偿发电企业的业绩亏损。由此,电力供给短缺的问题才可能有效缓解。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 王荣 )

instant payday loan
Image what credit institutions payday loans guaranteed approval spend a look at.
Direct lenders do your payday loan and guidelines.
Current banking behaviors are payday loans these financial plan.
Payday loans for the payday loans of the set date.
 

中国汽配品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汽配品牌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汽配品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汽配品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Copyright © 2008-2010 中国汽配品牌网 版权所有 ICP证号: 粤ICP备1300913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