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首页 >> 资讯大全

新能源车市场化竞争升级 补贴退坡大势所趋

2015-05-14 08:12:41 来源: 盖世汽车网
 

    新一轮新能源车补贴标准终于落地。4月29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宣告了由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四部委)联合制定的第三轮新能源车补助政策正式出台。

较之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新标准明显趋严,门槛提升,退坡幅度加大。如纯电动乘用车的续驶里程由大于等于80公里提升至100公里;2019-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等,会对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期盖世汽车网业界调查(调查时间5月4日-5月10日,参与人数2,017位)就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调查共设三个问题,以下将根据调查结果及专家访谈注意阐述。

新能源车市场化竞争升级 补贴退坡大势所趋

新一轮补贴政策使得“退坡”二字再次成为热门词汇,较之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正式版补贴新政最大的变动可能就是“退坡”力度大增,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新能源车补贴是否应该逐步退出?

调查1对此提出设问,在针对2,000余位参与者的调查中,近八成(占比79%)参与者给出了肯定答复,对新能源车补贴逐步退出表示认同。在我们的线下采访中,业内人士认可补贴逐步退出的根本原因基本保持一致:扫除产业发展的障碍。

此前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明显加快,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达74,763辆,同比增长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较之去年猛增8.8倍。2015年首季度,新能源汽车销售26,581辆,同比增长2.8倍,远超同期市场整体增速。

但相关的产业壁垒并未消除,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市场特别是私人市场的推广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甚至一些企业不思技术创新、靠领财政补贴过日子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与政府出台补贴政策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

“在一个产业的新兴阶段,一定的政策支持是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技术创新,有利于加快产业化步伐。”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支持不可能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长期模式,适当“断奶”有利于新能源车的更好发展,补贴退坡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新能源车市场化竞争升级 补贴退坡大势所趋

新一轮补贴政策的出台给从业者吃下一颗定心丸,但明显收紧的补贴力度对新能源车市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调查2的结果很直观,78%的参与者认为当前国内新能能源车市场还是一个明显的政策市场,支撑其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就是政府财政补贴,一旦补贴收紧,对新能源车市场冲击会很大。

核心技术不成熟、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等原因导致新能源车售价普遍偏高;而且为追求轻量化,提高续航里程,目前的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动车基本以微型车为主。20余万元购买一辆微型小车,且满足日常使用的基础配套还不完善,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想而知。

多数参与者认为,现实中,财政补贴和诸如免费牌照等利好政策是仅有的可以刺激消费者购买欲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收紧补贴,对终端销量的影响将立竿见影,新能源车的销量会明显下降。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补贴力度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短期内会对新能源车销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发展看,补贴趋严将更好地规范市场,警示新能源车企更加注重技术研发,推动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持此观点者占比13%。

另外,7%的参与者认为,在大环境仍不明朗的时候收紧最大刺激因素,此轮补贴或预示着国家鼓励新能源车发展的路线将发生偏转。不过,事实看来,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中央财政仍将继续补助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鼓励新能源车发展的主基调并不会改变。

新能源车市场化竞争升级 补贴退坡大势所趋

未来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调查3围绕此问题展开,结果表明,虽然补贴会越来越少,但绝大多数业内人士仍看好新能源车市场的未来。

从本质上看,国家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双重重压下,政策层面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调会长期存在。为了改善行业发展环境,可能会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做出调整,但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大方向短期内不会改变。

如此次补贴政策的收紧,就是要更好的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鼓励相关企业在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专注于技术研发,创造出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利用好现有政策,加速成长,形成保质保量的规模化生产。持此观点者占比79%。

有18%的参与者则持不同观点。市场化推广这个大难题仍难解决,现在就开始大幅度调低补贴,对刚有起色的新能源车普及工作无疑是当头一棒,未来的推广工作将更难开展。

 

中国汽配品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汽配品牌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汽配品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汽配品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Copyright © 2008-2010 中国汽配品牌网 版权所有 ICP证号: 粤ICP备1300913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