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首页 >> 资讯大全

净利润逆势增长 比亚迪全面布局新能源

2015-05-19 08:55:43 来源: 中国经营报
 

    把新能源汽车作为转型重点的比亚迪(002594.SZ),开始在市场业绩上收获信心。

根据中汽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1.2万辆。与此同时,一季度,比亚迪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10%。

实 际上,比亚迪也是今年为数不多实现业绩和净利润均增长的车企上市公司之一。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比亚迪强调将汽车业务重点逐步转向新能源汽车,期间,比亚 迪也经历了公司变革的“阵痛”。从结果来看,比亚迪这一“独辟蹊径”的战略思路已被认可,而这也是自主品牌车企对抗合资品牌车企下压方法的一次有效检验。

逆势增长

根据比亚迪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其新能源汽车收入实现72亿元左右,同比2013年增长约6倍,销量增长逾9倍。此外,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全国的市场份额接近30%,插电式混动车型销量接近50%。

而 按照4月份单月的销量数据来看,比亚迪乘用车总体销量为32260辆,同比下降29.85%。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646辆,其中秦2625辆,e6电动 车890辆,腾势131辆,实现了正向增长。这意味着,比亚迪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业务重心,正在逐步实现转换。

不过从整体市场情况来看,4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表现并不出彩。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国内共生产9060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5倍,环比下降33%。在此种市场环境下,比亚迪仍实现了正向增长。

得益于此,一季度比亚迪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10%。成为国内汽车业上市公司中,为数不多实现净利润大幅上升的企业。

在 此背景下,比亚迪仍在规划更多的新能源车型。据比亚迪相关人士介绍,2015年,比亚迪还将推出包括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唐”,中型及紧 凑型插电式混合动力SUV车型“宋”和“元”,以及新能源商用车“商”等。除此之外,在特种车辆方面,比亚迪也会逐步加快研发并推出应用于矿山、港口、机 场及仓储等领域的车型,以及应用于环卫、城市物流等领域的特种车辆。

据了解,目前比亚迪主要业务为汽车、手机部件及电池业务,以2014 年销售收入为例,汽车业务收入占比约45%左右,手机部件及组装45%,电池部分约10%。“2015年将投入更多资源推动新能源相关业务的发展,预计 2015年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此前表示。

全面布局市场

从比亚迪当下的传统汽车车型结构看, 尽管4月份,比亚迪主力SUV车型S7,以及传统轿车F3依旧能实现过万辆销量(S7和F3的销量分别为10121辆和10269辆),但由于F3等车型 溢价能力有限,S7也采用的是“低价格、精装修”的开发模式,这也导致比亚迪传统汽车的盈利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据比亚迪提供给本报的统 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一季度,比亚迪在深圳投放运营的纯电动出租车e6累计行驶里程超过2.8亿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超过65万公里。除此之外, 比亚迪e6还在北京、南京、宝鸡、韶关、梧州、香港、台中、伦敦、鹿特丹、波哥大等国内外多个城市成功投放运营;同期,比亚迪纯电动公交客车K9累计行驶 里程超过6000万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超过24万公里;比亚迪“秦”自2013年底上市以来,长期蝉联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截止到2015年3月 底,“秦”的未交订单仍超8000辆。

按照比亚迪近期公布的新能源车“7 4”全市场战略,比亚迪接下来依旧要将电动化进行到底。未来, 除了“宋”、“元”,纯电动出租车e5、纯电动物流车T3外,7座双模MPV车型商也将尽快推出,加上此前的“秦”、e6、K9等车型,目前比亚迪新能源 车车型已涵盖轿车、SUV、MPV、大巴、出租车、物流车等多种类型和细分市场。

在王传福看来,2014年以来出现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十二连降”,已经给包括比亚迪在内的自主品牌车企敲响了“警钟”。不可否认的是,眼下传统汽车仍旧是比亚迪汽车业务结构的主体,但在传统汽车发展方面,比亚迪与国内其他自主品牌车企一样,面临同样的增长困境。

比 亚迪也意识到,随着合资品牌价格体系的不断下探,自主品牌车企的“觅食”空间已经逐步缩小到SUV市场,以及尚未完全开启的MPV市场。因此,比亚迪制定 了很清晰的发展思路——在传统汽车业务上,加强SUV和MPV两个细分市场的布局,而在轿车市场上,用双模新能源汽车来跳出合资品牌的“钳制”。

总 体上来看,眼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业绩表现,距离王传福构画的蓝图仍有较长的一段距离。但有分析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作为比亚迪长期发展目标,眼下能实现 逐步获取市场业绩改观,至少给了比亚迪乃至自主品牌车企一个信号,避开合资车企的正面打压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每一个自主品牌车企当下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汽配品牌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汽配品牌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汽配品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汽配品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Copyright © 2008-2010 中国汽配品牌网 版权所有 ICP证号: 粤ICP备13009132号-2